菜瓜吐司02.jpg

   

  過去做過不少草類、菜類的饅頭和麵包,有一天看到絲瓜的翠綠表皮,想說家裡每年食用很多絲瓜,刮下來的皮總是丟進垃圾桶,未免可惜。我尋尋覓覓各式有色食材,竟然忽略隨手可得的絲瓜皮,真是「終日我灌溉著薔薇,卻讓幽蘭枯萎」。

  一個月前,取些絲瓜皮以果汁機打汁,用來試做饅頭,結果皺皮嚴重,我不意外,因為像蝶豆花、抹茶、玫瑰花、番薯以及部分蔬菜汁等等,做饅頭會強化麵筋,蒸的時候膨得很大,熟成降溫縮回來,表皮就鬆弛了。

  前天(2020/7/20)下午,太太拿出兩條長絲瓜,刮下來的皮我全數打成700g菜汁,與700g高筋麵粉和3g酵母攪拌成中種,連同攪拌缸冷藏。

  2020/7/21一大早先烘焙咖啡豆。九點多再添加300g高筋麵粉、5g酵母、100g奶油、100g糖、50g奶粉、13g鹽、一個蛋及少許麥芽糖開始攪拌。然而不知哪個環節弄錯,竟然水分太多,只得再加些麵粉搶救。

  完成的麵糰呈黃綠色,操作過程有明顯絲瓜味,烘焙後顏色更淡,絲瓜味也轉化難以辨認,形容不出來,還頗討喜。冷卻後切片,柔軟性和勁度都很好,今天用來配咖啡當早餐,似乎又有微弱的絲瓜味了。

 

 

文章標籤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化的老行業與老店家--川山打鐵店

鐵店001.jpg

創始人:魏良謀,民國19年次。

創業年代:民國41

現在負責人:魏志雄,民國45年次。

地址:台南市新化區中興路7961號。

  村中有個老鐵匠,待人誠懇又慈祥,從早到晚在打鐵,能把生鐵煉成鋼。面帶笑容,不嫌工作繁忙,自食其力樂洋洋。叮噹叮噹叮叮噹噹叮叮噹,人人都說他是個好鐵匠。

  這是小時候經常哼唱的兒歌,記憶裡,從前打鐵店確實很忙,店頭整天叮噹響。而當我走進「川山鐵店」,老闆魏志雄卻閒閒坐在藤椅上聽收音機。他不老,才六十來歲,待人誠懇又慈祥,自食其力樂洋洋。

  魏良謀於民國41年開設川山鐵店,位置在目前店址的右前方,約是銓泰五金行那裡,魏志雄國小五年級起就跟隨父親魏良謀學習打鐵,但成年後反而成為一位木工師傅,並從事裝潢行業,直到民國95年,自己50歲了,才繼承打鐵店。

  傳統打鐵店近二三十年來,受到工廠大量生產金屬器具的影響,業績每況愈下,很多鐵店若不是轉業就是已經歇業,所幸魏志雄的孩子都已長大結婚,自己也沒太強的企圖心,清心寡慾守著店,聽著收音機,縱然一天只有千把塊錢營收,也能怡然自得。

文章標籤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化的老行業與老店家--林百發商店

百發001.jpg

創辦人:林江山(民國13年次)、林百發兄弟

創業年代:民國36

現在負責人:林正雄(民國47年次)

地址:台南市新化區中正路371

電話:06-5906461

  林百發商店由林江山和林百發共同創立,原先在菜市場內,民國52年中正路旁興建鋼筋水泥三層樓房,林家購置靠南的邊間,將店鋪遷移過來,以弟弟林百發的全名為店名。營業項目為服裝百貨、雨具、寢具、蚊帳,目前店內看起來幾乎都是男裝。

  約民國70年,林江山中風,兒子林正雄辭去統一企業的工作,回來接替店務,並且完成終身大事,婚後林太太亦逐漸承擔店頭工作。

  國小到高中階段,我的學生制服多數是爸爸帶我來這裡買的。每次試穿衣服,爸爸藉著窗戶透進來的光線檢視布料,而我則望出窗外看街景。我一直對林百發商店位於邊間,而且有個窗子的印象深刻,但十多年前突然發現最邊一間竟是食品百貨店,曾有過迷惑,直到民國104年的一次採訪中,才搞清楚狀況。原來是民國62年,林保全先生向鎮公所承購林百發商店旁邊空地,也建三層樓房,開設「銘鴻商行」,新開的店遂成為新的邊間。

文章標籤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化的老行業與老店家--永擇商號(南北貨;食品雜貨)

永澤001.jpg

創辦者:林致祥,民國20年出生, 76歲去世。

現在經營者:林永裕(林致祥的次子)

創業年代:民國51

地址:台南市新化區信義路236

電話:06-5907487

  從中正路進入菜市場信義路段的第一家雜貨店,我要怎樣落筆呢?有了,從照片中的魷魚乾說起吧。

  我認為南北貨商店沒賣魷魚乾,就不能稱南北貨店。我很愛魷魚乾,凡油飯、米糕、肉粽裡摻幾片魷魚乾,其氣味和口感就加分很多很多。但最迷人的,還是烤香以後,一絲一絲撕著慢慢咀嚼。

  民國72年初,春節有9天假期,對於辛勤上班的我來說,這空前長假有太多憧憬空間了,不料9天裡8天下雨。那時我家大兒子才出生幾個月,特別會尿尿,尿了一點點就哭鬧著要換尿布,三十五年前的紙尿片很貴,對不擅賺錢的我來說,負擔太沉重,得儘可能用布質尿布。下雨天尿布乾得慢,我靈機一動,起個木炭爐,上面放金屬臉盆,將洗好脫水過的尿布,小火慢慢煎烤,烤尿布的空檔就烤烤魷魚、烤烤香魚片。一天過一天,天晴了,我又辛勤上班去了。

文章標籤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山亞鉛店

金山001.jpg

負責人:呂明和,民國29年出生。

開業年代:大約民國53

地址:台南市新化區信義路209

電話:06-5905622

  呂明和少年時期在錫山商號當學徒,錫山商號是靠亞鉛製作起家的,產量很大,生意非常好,老闆陳錫周調教了好幾名學徒。民國49年呂明和去服兵役,退伍後回錫山續任師傅,但陳錫周想把事業轉型為五金雜貨鋪,便鼓勵徒弟出去創業。民國五六十年代,台灣亞鉛行業正當黃金時期,師父在最好的時機放手給愛徒,真的很有肚量。

  呂明和在護安街創立「金山亞鉛店」,幾年後搬到信義路,再不久,也就是民國62年,遷入自己買的房子。

  從小聽長輩說「亞鉛」,不甚了解,僅約略體會到是某些金屬類的器物或材料。這次為記錄錫山商號和金山亞鉛店,必須做些基本功課,於是上網搜尋資料。原來「亞鉛」是「鋅」的日文,把金屬管、金屬片利用鍍鋅或浸漬鋅等方式做過表面處理,可以防止生鏽,而亞鉛店即是利用鍍鋅金屬管或鍍鋅金屬片加工烙接成生活器具的行業。當然亞鉛店不會只用鍍鋅鐵片當材料,即是一般鐵片、馬口鐵、不鏽鋼等,都可以拿來施工,只是技巧和黏著劑要因應改變。

  除了在店裡製作、修理金屬器皿,以前還經常外出施做建築物承接雨水的水槽、管路,得攀爬屋頂,近來年紀大了,不能勝任這樣的工作,且子女已各自成家立業,不再有經濟負擔,便把業務縮減,守著店面做自己體力承擔得起的工作。

文章標籤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化的老行業與老店家--錫山商號(五金行)

錫山002.jpg

創辦人:陳錫周,民國7年出生,88年去世。

現在負責人:陳啟南,民國30年出生。

創業年代:大約民國35-40年間。

地址:台南市新化區信義路217

電話:06-5906312

  從兒童時期,這家商店就在我的腦袋裡佔著固定位置,每次走過信義街(路),五金店特有的景觀和特有的氣息總熟悉而溫暖的存在那兒。爸爸經常帶我來買東西,與老老闆像老朋友般聊天。我長大了,不再當爸爸的小跟班。爸爸走後,我需要自己買些東西的時候,已習慣於大賣場那種大陣仗陳列,可以緩緩尋寶的感覺。我忽略了錫山。

  開了咖啡店,以手沖和義式咖啡為主,偶然會玩玩虹吸,尤其擔任社區大學咖啡課程,講授到虹吸式沖煮,其熱源瓦斯燈經常要填充燃料,用的便是打火機瓦斯罐,瓦斯沒了,我料想近在咫尺的錫山肯定有賣,所以重訪錫山商號。啊,這裡的打火機瓦斯,是我買過最便宜的,想必別的商品也會物美價廉吧。

  陳錫周是永康龍潭人,當過日本兵,被派往海南島,大戰結束後幸得返鄉,來新化開設「亞鉛店」,專門製作鍍鋅鐵皮器皿,除了鍋鍋盆盆以外,印象裡還有「輪炭(煤球)爐」和「火(木)炭爐」,這兩種爐的爐壁是灰土做的,容易碎裂,外側若圍上一層水桶般的金屬皮,可以撐比較久,金屬皮通常是比較便宜的馬口鐵,施工與鍍鋅鐵片類同,採用烙接法黏合。

文章標籤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化的老行業與老店家--萬香餅店

 

萬香餅店0001

 

創辦人:陳三安,民國 40 年生, 104 年去世。新化竹仔腳人。

經營者:徐鶯瑞,陳三安的夫人,民國 42 年生;陳進鴻,陳三安的兒子。

創業年代:民國 64

地址:台南市新化區那拔里那拔林 288 號之 3

電話: 06-5911889

  「新化的老行業與老店家」原以五十年以上的業者為選擇對象,萬香餅店才四十餘年,不夠資格,但因距離街區稍偏遠,標準寬些無妨,且若以創辦人學習糕餅的年代起算,恰恰湊足五十年。但真正讓我決定記錄萬香餅店的,則是這家店包藏了一則溫馨故事。

文章標籤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01.jpg

益成商店(冰果室)

創始人:許石永,民國22年出生,享年74

創始年代:民國四十年代

目前經營者:許哲源(許石永的兒子)

地點:新化區中正路389

電話:06-5905985

  許石永的父親,方柳樹,是今日安定區的人,曾學習製作糕餅,來大目降討生活,入贅於許家,在目前的中正路411號開設「益香齋餅舖」,再傳給女兒、女婿(招贅)。

  許石永雖然是兒子,並沒有承襲爸爸的衣缽,他先是在餅舖打雜、學習,稍後嘗試挑餅、挑麵包出去賣,不太好意思叫賣,業績不佳。方柳樹建議他賣水果,先從西瓜切片賣起,逐漸擴充為水果攤,攤位就在目前店址。民國52年菜市場臨中正路這一段興建鋼筋水泥三層樓,許石永承購一間,有了真正的店面。

文章標籤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探究新化 (大目降) 牛墟之始末

  大目降(有些文書寫大穆降)是新化的舊地名,1920年日本政府實施地方制度改正,設新化郡,行政中心選在大目降街,大目降街改名新化街,所以1920年以前的牛墟宜稱「大目降牛墟」,其後則為「新化牛墟」。

  新化曾有過牛墟,是多數年長鄉親共有的印象,然而新化牛墟消失超過五十年了,留存的史料極少,現在探索新化牛墟,僅能就少量文獻以及耆老訪談所得,予以記載並略加推論。本文不是嚴謹的歷史撰述,是筆者認為蒐羅獲致蛛絲馬跡,若不及時保存,將隨歲月湮滅,至於考證作業,則待後來或後人掌握確切文獻,始作確論,故本文殷切期待有進一步增修的契機。

  新化(大目降)牛墟曾與北港、鹽水、善化牛墟並列為臺灣四大牛墟,清代以來臺灣先後存在過百餘個大小牛墟,都是以牛隻買賣為主體,場景與性質類同,新化牛墟不足的資料,或可參考別的牛墟模擬想像。筆者翻閱多本書籍與論文,探索臺灣耕牛與牛墟之緣起、興盛、沒落,在論述新化牛墟時,以扼要簡淺的方式援引融入,讀者若對臺灣牛墟有興趣深入涉獵,可進一步閱讀牛墟專書。

  此外,新化牛墟停止營業超過半世紀,當時拍照攝影不普遍,能夠留存至今的影像必定極少,筆者看過幾張照片,礙於著作權,無法隨文附登。還有,買賣牛隻必須進行的摸齒(摸壽)、試步、考車、試犁,是牛墟內的精彩動態,專屬新化牛墟的相關照片想必已不可得,但其他牛墟的活動,在專書或網路,數量還算豐富,筆者當然亦不可以剽竊,仍請讀者自行蒐尋參考。

一、新化牛墟什麼時候成立的?

  答案是:不可考!而且這也是幾個老牛墟的共同困擾。

  記述牛墟最早的文獻,是清朝道光年間周璽編纂的《彰化縣志》,該書於道光十二(1832)年完成初稿,道光十六(1836)年定稿,描寫當地牛墟的組織、開墟日期、營業方式等,運作相當成熟,據此推論,1820年間或許該處已有牛墟。則臺灣牛墟的起源,大約在兩百年前。

  其次,清朝光緒年間,唐贊袞著《臺陽見聞錄》提到穆宗同治九(1870)年,於大武壠(約今官田、大內、玉井一帶)開設義塾,教化當地貧童,義塾經費由灣裡街(今善化)牛墟支應。由此又可知,灣裡街牛墟在1870年不但早已設立,且有餘裕資助教育經費。

  那麼,大目降牛墟何時出現?最簡單的說法是:「清朝時期已有。」至於比較貼切的年代,則參考上列兩則文獻自行推論。

文章標籤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興大學新化林場咖啡首公開

2017-12-19 12:05聯合報 記者吳淑玲╱即時報導

  中興大學新化林場多年前從惠蓀林場移植阿拉比卡咖啡樹幼苗,在園區林間採間作種植,中興大學收回自營後,為了解新化林場咖啡風味,與新化老街咖啡店老闆、新化社大老師施進發合作,採收今年成熟果實以水洗法採收後處理方式,分成深烘焙及中淺烘焙兩種豆子進行品嘗,施進發表示,新化林場咖啡是自然農法種植,比起多數平地咖啡優越,但仍難免有平地咖啡缺點,層次不夠豐富。

  台灣咖啡近年來種植面積已越來越多,中興大學惠蓀林場咖啡也推廣多年,新化林場在日據時期也有種植咖啡,但後來沒落,多年前從惠蓀林場移植的咖啡樹已經長大,每年咖啡結果纍纍,紅通通的果實相當漂亮,但「新化林場」咖啡一直沒有正式推出,風味如何也少人有機會品嘗。

  新化老街咖啡店老闆施進發日前到新化林場運動,看到咖啡果實成熟,新化林場場長吳佾鴻也有意了解新化林場種植的咖啡風味如何,委請施進發從採收、水洗、日曬、脫殼到烘豆、煮咖啡等過程,進行完整的紀錄,做為未來推廣新化林場咖啡的參考。

  施進發表示,這批豆子是116日採收,以水洗法採收後處理,3公斤的果實約取得成品460公克,分兩批烘焙,深烘焙與曼特寧豆進行比較,中烘焙與肯亞豆進行比較,結論是新化林場咖啡較適合中淺焙烘,香氣很夠,但煮出來的咖啡風味層次豐富度不夠,這是台灣平地咖啡普遍的缺點,新化林場咖啡已有勝出7成其他區生產的平地咖啡。

  施進發說,他原本擔心「浮豆」(品質差)的豆子太多,但結果並沒有,新化林場咖啡豆果實很紮實,密度很高,推測可能和林場土地多年未種植,且落葉堆肥土壤肥沃,又有大樹遮蔭,咖啡豆生長良好,有這麼優越的環境,還是比不上台灣高海拔的咖啡豆,可見平地咖啡在先天環境上就有不足。

  施進發指出,台南文獻創刊號就有文章研究日本人在台南州推廣栽種咖啡的紀錄,嘉義、台南當年種植面積都相當多,如今台灣中高海拔咖啡表現也都不錯,但不一定要有「台灣咖啡」就是最好的迷思,台灣喝咖啡族群越來越懂多,建議要有咖啡的基本知識,可以「聰明喝咖啡」。施進發鑽研咖啡20多年,自費出版「世界咖啡生產國」地圖,有興趣的民眾可到新化老街咖啡免費索取。

新化林場場長吳佾鴻(左)也是第一次品嘗新化林場咖啡。記者吳淑玲/攝影.jpg

新化林場場長吳佾鴻(左)也是第一次品嘗新化林場咖啡。記者吳淑玲/攝影

文章標籤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午後,將吧檯擦拭乾淨,整補一下咖啡豆和物料,正想癱坐大籐椅休息打盹,一個男人推門進來,在這眼皮沉重的時刻,說真的,我心裡是抗拒而不歡迎的。

  「你好,請坐,咖啡目錄在桌上,自己慢慢看。」慵懶無可奈何的招呼著。

店門口.jpg

  抬眼打量是什麼樣的客人如此唐突,咦,臉貌有點熟悉,在我發楞的當兒,他也愣住了,不約而同輕呼:「啊,你……!」

  一別四十七年,我最好的同學,陳啟邦!

  小學到國中,九年的同班同學,一起鬼混,一起跳進嘉南大圳玩水,一起爬天鵝山追野兔,一起迷古典小說,還較勁誰背誦李後主的詞快又多、誰的作文簿再度得到老師批注為甲上……

  「老同學,有染上喝咖啡的惡習嗎?」

  「廢話,不喝咖啡,我走來咖啡廳幹什麼?」

  也不問他想喝什麼,逕自沖兩杯Geisha,端來桌邊對坐,話匣子抖開來如江河奔騰不可收拾。國中畢業後,他隨父親職務調移而到北部升學,大學畢業進公務部門服務,直到去年退休,這次特意回新化懷舊。

  興高采烈聊了好一陣子,他眼睛直視店裡牆壁上掛的的六把吉他:「同學,你擅長彈吉他嗎?不然擺這麼多吉他幹什麼?」

文章標籤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版世界咖啡生產國地圖.jpg

  今天把整幅地圖做了最後的修改,算是完工了,但不想立即送去印製,再檢查幾天吧。這回的印刷也會如同第一版,採取A2銅版紙彩印。

  2006年,也差不多是在五、六月間,第一版「世界咖啡生產國」地圖的電子檔案誕生,送去印刷的時候,吩咐要印A2,但製版社作業失誤,印成A3,只好再印一批A2,就這樣,產生了兩種開數的地圖。我知道這地圖在中文世界幾乎是創舉,雖然不排除有人比我早繪出所謂「世界咖啡地圖」,但都不夠詳細,進一步搜尋英文網頁,發現各式英文版咖啡地圖也是如此。但這不是說我的地圖盡善盡美,比如多數咖啡地圖都有「咖啡帶」,但我的沒有;還有些地圖,尤其是英文版的,在視覺上很美術,可是美術是我的弱項,所以我的地圖,工整有餘,趣味度與柔軟度卻明顯不足。還有,一張世界地圖,篇幅有限,無法呈現各咖啡產國的產區分布,所以後來我又規劃製作網路版的單一國家咖啡地圖,陸續完成葉門、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然後就停擺在那裏,快十年了。

  「世界咖啡生產國」地圖很適合用來教學,當解說世界咖啡產區的時候,拿地圖比劃比劃,就交待得一清二楚。我明白,在台灣咖啡界,不論是店頭或教室,這張地圖頗有價值。

  但我不想因為地圖有價值而販售。我確認自己是個咖啡喜愛者,或者說是咖啡玩家,這樣的身分做出來的咖啡地圖,怎麼可以賣呢?於是我通通用來贈送,到現在,十一年了,真的連一張都沒賣!

  而我從來沒想過,這張地圖會發展到第二版。在開設新化老街咖啡以及擔任社區大學咖啡課講師以後,向我索取地圖的人增多,但已所剩無幾,沒辦法贈送了。我當然可以增印應急,但十一年前的地圖直接重印,很不應該。

  好吧,就來改版吧!但想起製作第一版時,先搜尋資料,再一筆一筆、一字一字,用電腦軟體刻劃堆疊,工序蠻浩大的,現在要重來一遍,不論時間、眼力、體力,對我都是嚴苛的考驗。

  後來靈光一閃,不必全部重來啊,我只要把最新的世界政區圖套在第一版的線條圖層下,就可以修改了啊,想必十年來疆界有異動的國家不多,這樣修改省事多了。

  不費吹灰之力改完國界,接下來就是標示「咖啡帶」,這也很容易。此外,還需要改變什麼呢?幾經思考,決定製作兩個統計表,分別是「2016年主要咖啡豆生產國之產量及排序」和「2013年各國咖啡生豆消耗量與個人平均消耗量」。為什麼後者用2013年呢?因為國際咖啡組織的網頁,在2013年以後對各國的咖啡消耗量,歐洲部分改以全洲統合數量呈現,再也沒有各國消耗量的各別記載,那就只能採用2013年的資料了。

  修訂計畫在二月就已確定,但沒積極去做,大約只是二月找出2015年世界地圖,三月套圖層,四月找咖啡豆統計資料,五月中旬畫表格,前幾天再處理一些文字的小問題,之後把各式組件拼貼起來,送去便利商店印一張A3圖稿供校對,今天依校對資料修改完成。過程看似龐雜,其實總工時還不到一星期。

文章標籤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手沖萃取是目前沖煮咖啡最經濟、普遍而簡便的方法,雖然可以調控的元素很多,但先不考慮太複雜,僅就著網路影片或在咖啡店看著吧檯手的動作模仿學習,很快便能上手。

  以下是我對於手沖咖啡的體驗和心得,若讀者有不同主張,我同意您的主張完全正確,絕不與您爭辯。

一、基本認知

1.水溫:溫度高,萃取率高。攝氏80度到90幾度都有人採用,我喜歡90度左右,算是偏愛高溫的吧檯手。

2.水質:硬水沖煮比較濃稠,但口感粗澀偏苦;純水(RO)沖煮的咖啡,在口腔中流動性佳,酸和甜表現得很清楚,卻嫌空洞不夠豐富。若能採用濾水器降低雜質,並適當軟化,除去水中的鎂和鈣,對於咖啡的品嘗是有正面幫助的。

3.咖啡豆研磨度:細研磨後萃取率較高,但負面風味容易顯現出來,而且細粉過多會阻塞濾紙的孔隙,使得萃取不順暢;研磨過粗則會萃取不足,風味難以展現,也比較浪費咖啡粉。我通常採取小飛鷹三號半到四號半,或採取大飛馬三號半到四號。每一台磨豆機的研磨表現必然不一樣,儘管相同品牌相同型號,研磨成品還是有差異。初次使用磨豆機可先採目視法,模擬一般砂糖(不是細砂糖)的粗細來研磨,再依自己的好惡逐步調整。淺烘焙的咖啡豆由於結構緊密,沖泡萃取率偏低,研磨的時候不妨調細一點。

4.粉水比例:手沖萃取的粉水比例不是直線式的,比如說以20g粉沖煮200cc,粉水比例為110。若想沖煮400cc,咖啡粉並不需要40g,依照我的經驗,用35g咖啡粉即可沖出類似的濃度。

二、萃取

1.選用濾杯濾紙,並適當摺好濾紙:附圖是兩種最常見的樹脂濾杯,分別為梯形三孔濾杯和圓錐形單孔濾杯。所需搭配的濾紙擺放在濾杯旁,摺紙()方式亦如附圖。當然濾杯的材質、型制不只這樣,偏好因人而異,至於要不要摺紙也各有見地。我選擇摺紙,我認為這樣比較能達到紙與濾杯的密貼。

濾杯與濾紙.jpg

文章標籤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年來做麵食,次數最頻繁、產量最多的當屬饅頭。尤其五年多來經營咖啡店,生意雖非鼎盛,時間卻不容易掌握,經常被切割得零零碎碎,很難安排完整不受干擾的較長區段做些什麼東西。唯有饅頭,只要挪出三四十分鐘,就能從備料、揉麵到整形一氣呵成,剩下發酵與蒸製,只是簡單動作,順勢而為。

  所以我經常利用傍晚客人較少的時候,請太太照顧店面,自己閃到後間進行「餘興節目」。

  饅頭與麵包都是我們早餐的主食,每天早上用來配咖啡的幾乎就饅頭與麵包輪著吃,極少出現別的食物。而兩者相較,麵包一次製程超過五小時,得動用多種材料和器具,做饅頭就省時省事多了。

  當靈光乍現,想嘗試新的材料或新的做法,運用饅頭實驗,一個多鐘頭便呈現出來,對於麵食知識的累積,以及心理的滿足,饅頭占了優勢。

  有人問我,為什麼總做圓的饅頭?因為我做圓饅頭比較快,而且每個圓饅頭大小一致,早餐時太太和我各享用1.5個,份量很容易掌握。

  前些日檢視部落格,發現還幾樣饅頭沒有亮相,是該整理記錄呈現了。
 

南瓜饅頭

南瓜饅頭:以前太太常建議我做南瓜饅頭和南瓜麵包,我總是以南瓜的風味太輕淡迴避,但做過幾次以後,竟大大顛覆我的偏見。然而在視覺上與風味上做個比較,南瓜饅頭(或麵包)的金黃色仍是比淡雅的香氣討好。

南瓜饅頭與黃色烘咖啡機

文章標籤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0422藍紫汽水.jpg

  浪漫藍汽水、夢幻紫汽水,這是新化老街咖啡新推出的清涼飲品。

  三年多以前嘗試製作蝶豆花饅頭和蝶豆花麵包,隨後在新化老街咖啡提供單片的「蝶豆花蜂蜜土司」當作甜點,那時候台灣民眾對蝶豆花幾乎聞所未聞,每每有人對我們產品的顏色提出質疑,經過一再解釋,甚至親自在網路上張貼圖文資料,如今多數烘焙玩家應已不再陌生。而這三年來,我也每年夏天都想進一步提供蝶豆花飲料,只是動機不強,未曾認真思考呈現方式。

  今年,讓我想到了汽水,經過一個多月的測試和添購器材,終於可以端出來了。一定還會有客人對成份有所疑慮,其實這兩種飲品的製作最單純了,藍色汽水就是蝶豆花汁加糖加氣泡水,紫色汽水就是蝶豆花汁加糖加檸檬汁加汽泡水,你在家都可以自己做的。

  感謝我的同學康寶燕老師,三年多來她一直贈送我蝶豆花,不只如此,前年還大量提供種子給中北部的烘焙朋友,對於蝶豆花的傳布,真是功不可沒。


文章標籤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