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斯里蘭卡位於印度的東南方



本文的網頁版位址:http://myweb.hinet.net/home13/zinfa/srilanka/srilanka.htm


【咖啡的地圖】網頁首頁︰http://myweb.hinet.net/home13/zinfa/


  斯里蘭卡原稱錫蘭(Ceylon)。大約二千五百年前,來自印度的僧伽羅人(Sinhalese;Singhalese)建立辛哈勤王朝。1505年葡萄牙人航抵錫蘭島,並加以佔領,1602年荷蘭海軍驅逐葡人,1818年英國人又趕走荷蘭人,建立行政體系,錫蘭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1948年錫蘭獨立,1972年修憲更名為「斯里蘭卡共和國」,1978年再度修憲,改國號為「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廢除英國女王代表,惟仍為大英國協一員。

  據聞荷蘭人1658年曾於錫蘭島試種咖啡,但咖啡成為錫蘭的經濟產業則晚至十九世紀。英國佔據錫蘭島,陸續展開各種經濟作物的實驗種植,咖啡乃繼英國在另一殖民地牙買加島試種成功以後,在錫蘭島也獲致優異的成就。


  1827年,英國人於當時錫蘭首府康堤(Kandy)附近的山區,進行農場式的咖啡栽培。錫蘭島居北緯6-10度之間,地形平緩,而最適合種植咖啡的地帶幾乎都在今日的中部省(Central)山地。當時總督Edward Barnes預見咖啡大有發展,積極推動獎勵措施和改變土地政策,種植面積迅速增長。當印度西部因為廢除奴隸,導致咖啡產量下挫,外銷銳減之際,錫蘭咖啡適時填補了缺口,在世界咖啡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


  咖啡種植面積擴增,勢必遭遇勞力短缺問題,農場主人嘗試在農忙時期自印度南方引入臨時工人,起先只是少數,但後來印度政府放寬移民政策,這些廉價而幾乎不虞匱乏的印度塔米爾人(Tamils),遂成為錫蘭咖啡產業的主要人力,他們在忙季渡海而來,淡季回歸家鄉,如同候鳥一般,形成奇特的移動人潮。


  18301850年間,咖啡產業活動主導了這個古老國度,成為推動錫蘭經濟現代化的最大力量。錫蘭銀行1841年成立,更利於咖啡業者資金的流通,而為了運輸咖啡,公路和鐵路網也建立起來了,整個政府體制幾乎淪為咖啡產業的附庸。1846年世界經濟景氣衰退,咖啡價格低迷,導致財政崩潰,甚至引發動亂,咖啡農場擴張的氣焰始獲得控制。咖啡產業改變了錫蘭的農業體質,殖民政府持續將傳統農地轉為外銷導向的栽培業,如椰子、可可、橡膠等等,經常與傳統農業人口衝突,而糧食耕地的遞減,甚至帶來19世紀末年的糧荒。


  1869年,錫蘭島發生咖啡鏽病(coffee rust),這是一場毀滅性的浩劫,大約15年間,咖啡鏽病把島國的咖啡產業摧毀殆盡。舉國驚慌失措,急急於尋找替代產業,後來自中國及印度引入茶樹,茶葉生產取代了咖啡栽培,茶葉遂成為錫蘭的重要外銷物資。今日,斯里蘭卡紅茶更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目前斯里蘭卡只有少量的咖啡生產,年產大約兩千多公噸,羅布斯塔種佔多數。這些咖啡豆以供應國內消費為主,外銷數量極微。


  如果只觀察咖啡豆產量,現在的斯里蘭卡實在微不足道,但是一百五十多年以前,這個島嶼曾經有如此興旺的咖啡業,又於極短時間內由鼎盛而到一無所有,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例子,值得記上一筆。


參考資料:
http://countrystudies.us/sri-lanka/14.htm
http://web.ncyu.edu.tw/~jgtsay/jg6-2079.html
http://www.supremo.be/home.nsf/BCW/Sri+Lanka?OpenDocument
http://www.indexmundi.com/sri_lanka/agriculture/coffee-green.html
http://www.hansacoffee.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