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化 (大目降) 牛墟之始末

  大目降(有些文書寫大穆降)是新化的舊地名,1920年日本政府實施地方制度改正,設新化郡,行政中心選在大目降街,大目降街改名新化街,所以1920年以前的牛墟宜稱「大目降牛墟」,其後則為「新化牛墟」。

  新化曾有過牛墟,是多數年長鄉親共有的印象,然而新化牛墟消失超過五十年了,留存的史料極少,現在探索新化牛墟,僅能就少量文獻以及耆老訪談所得,予以記載並略加推論。本文不是嚴謹的歷史撰述,是筆者認為蒐羅獲致蛛絲馬跡,若不及時保存,將隨歲月湮滅,至於考證作業,則待後來或後人掌握確切文獻,始作確論,故本文殷切期待有進一步增修的契機。

  新化(大目降)牛墟曾與北港、鹽水、善化牛墟並列為臺灣四大牛墟,清代以來臺灣先後存在過百餘個大小牛墟,都是以牛隻買賣為主體,場景與性質類同,新化牛墟不足的資料,或可參考別的牛墟模擬想像。筆者翻閱多本書籍與論文,探索臺灣耕牛與牛墟之緣起、興盛、沒落,在論述新化牛墟時,以扼要簡淺的方式援引融入,讀者若對臺灣牛墟有興趣深入涉獵,可進一步閱讀牛墟專書。

  此外,新化牛墟停止營業超過半世紀,當時拍照攝影不普遍,能夠留存至今的影像必定極少,筆者看過幾張照片,礙於著作權,無法隨文附登。還有,買賣牛隻必須進行的摸齒(摸壽)、試步、考車、試犁,是牛墟內的精彩動態,專屬新化牛墟的相關照片想必已不可得,但其他牛墟的活動,在專書或網路,數量還算豐富,筆者當然亦不可以剽竊,仍請讀者自行蒐尋參考。

一、新化牛墟什麼時候成立的?

  答案是:不可考!而且這也是幾個老牛墟的共同困擾。

  記述牛墟最早的文獻,是清朝道光年間周璽編纂的《彰化縣志》,該書於道光十二(1832)年完成初稿,道光十六(1836)年定稿,描寫當地牛墟的組織、開墟日期、營業方式等,運作相當成熟,據此推論,1820年間或許該處已有牛墟。則臺灣牛墟的起源,大約在兩百年前。

  其次,清朝光緒年間,唐贊袞著《臺陽見聞錄》提到穆宗同治九(1870)年,於大武壠(約今官田、大內、玉井一帶)開設義塾,教化當地貧童,義塾經費由灣裡街(今善化)牛墟支應。由此又可知,灣裡街牛墟在1870年不但早已設立,且有餘裕資助教育經費。

  那麼,大目降牛墟何時出現?最簡單的說法是:「清朝時期已有。」至於比較貼切的年代,則參考上列兩則文獻自行推論。

文章標籤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