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據說禽類如雞和鴨,會將孵化之後牠所看到的第一個動物當成「母親」,所以鴨蛋若經母雞孵化,小鴨就認母雞為媽媽。此種現象,似乎稱為「印記」。


  人類也有類似的情形,以飲食來說,我們首次接觸某種食品,如果印象是良好的,便很容易把當時的形貌與滋味記為該類食物的標準,套句簡單成語,就是「先入為主」。


  我對饅頭的印記,是很幼小時候吃的軍隊饅頭。


  小時候住在軍營旁邊,父親認識幾位老兵朋友,其實他們當時不老,但比台籍充員兵年長,所以被喚成「老芋仔」是有點道理。我媽說我小時候聰明伶俐又可愛,不論老芋仔或番薯仔都喜歡逗我玩,尤其老芋仔身為軍官或士官,出入軍營方便,常帶我到營區逛,在營區,我吃到了饅頭,也有機會在伙房看伙房班長做饅頭揉麵及刀切的過程。那饅頭是美味的,而剛出蒸籠熱騰騰白胖胖的饅頭,裝滿好幾竹簍,在當時幼小的我看來,場面真是壯觀。


  所以提到「饅頭」二字,立即浮出的影像便是那弓著背的刀切饅頭。


  我開始學做饅頭,很自然地摩仿伙房老芋仔,把麵團搓成長條,再拿菜刀逐一切開……。往事一幕幕閃現,我憧憬很快就能親手做出記憶最深處的饅頭,無奈呈現的卻是組織粗糙、死麵、塌陷等等慘狀。這迎頭潑下的冷水,不只是冷,還是苦的,它無情撕裂我對兒時、對老芋仔的懷念!


  我由網路找資料,最關鍵的是在孟老師新書發表會上弄通了幾個道理,此後做饅頭的成功率立即提高,不過孟老師教的桿麵程序與我的記憶是有出入的。


  我極盡能力回想,老芋仔似乎沒做桿麵動作。再進一步思考,當時伙房設備簡陋,工作檯以木板架成,長期用菜刀切饅頭,板子根本不光滑,不適合桿麵。再說,老芋仔短時間要做大量饅頭,哪有閒功夫桿出薄薄麵皮,再仔細捲起來?所以,那時候的軍隊饅頭應該未經桿捲,卻那麼漂亮!


  其實做饅頭,基本方法對了,製程非僅一途。我最早的失敗,是對水分和發酵沒處理好,而且蒸製器具與方式也未正確掌握,至於桿捲與否,應非成敗關鍵。我仔細檢討,並再度嘗試不桿捲,直接搓長條切割……。哈哈,一次就成功,我找到記憶中的饅頭了!我越做越順手,還發現由於不經桿捲,饅頭組織渾然一體,口感更佳。


  現在,我經常是晚上喝過咖啡吃過饅頭,閒著沒事的時候,突然想做一籠饅頭。雖然剛買攪拌器,然而做饅頭,我仍偏愛用手揉麵,因為憑藉手作過程,我能夠追尋快樂童年的吉光片羽,在那若干年以前灰濛濛的塵煙裡,我看到爸爸和媽媽,他們年輕力壯、他們身手矯健……。


 



我做饅頭的幾個重點:



1.發酵要慢:發酵慢才能在大量氣泡產出之前做好一切動作,所以現在天氣熱,我的即溶酵母僅用麵粉量的0.75%~0.8%,以400g麵粉為例,酵母就是3g~3.2g。此外,和麵的水還是冰的,如此經過15分鐘揉麵,溫度才不會太高。


2.水不要太多:一般建議量為麵粉的52%,但我經常使用48~49%,48%或許太乾硬,但超過50%又太軟了,所以我覺得不宜超過50%。麵團含水多而偏軟,容易產生大氣泡,會影響蒸製美觀,而且軟麵團切割整型以後,在最後發酵階段,外形漸趨扁平,比較沒有立體感。(照片上的饅頭就是運用50%的水)


3.揉麵要足夠:揉麵不只做到「三光」,最好要揉到麵團光滑細緻,如此才有足夠的麵筋支撐麵體並包覆氣泡,不但蒸製不會塌陷,組織更加細緻綿密,形成良好的口感。


4.揉麵也不可太久:揉麵太久,雙手不斷為麵團增溫,發酵作用加快,氣泡隨即產生。我通常在麵盆內將材料與水大略攪拌,便倒至桌上揉麵,自此計時15分鐘完成揉麵,並將麵團搓成粗略的長條狀,鬆弛兩分鐘再把麵團整成光滑長條。再度鬆弛510分鐘即可切割,進入最後發酵程序。如果一切順利,麵團表皮完全沒有氣泡,切口頂多只見到極細小的氣泡正在形成。表皮沒有氣泡,蒸出來的饅頭皮才會光亮細緻。


5.最後發酵要剛好:這句話最不客觀,何謂「剛好」?每人標準不一。但發酵不足,成品偏硬;發酵過度,蒸製過程會塌陷。發酵時間短,組織緊密;發酵時間長,氣室較大。在不足與過度之間拿捏,還要合乎自己的口感,需要累積經驗。像我喜愛組織細密,卻又不能麵體偏硬,就只好在揉麵階段下更多的功夫。最得意的是蒸出來時饅頭好大,掰開卻幾乎看不到氣室(太細密了),不用試吃,已經可以斷定絕對可口!


6.蒸籠預防滴水更要透氣:竹蒸籠最好了,但像我倔強不買竹蒸籠,難道做不出好饅頭?我的死硬脾氣讓我吃足苦頭,卻也因此實驗出很多有效和無效的辦法。最好用的就是網路上不少人說的,更是孟老師一再強調的,加一條「粿巾」來吸收水氣,預防蒸籠蓋滴水。此外,蒸製的時候留一道小縫,讓多餘的蒸氣宣洩,才不會因為壓力過大、水氣過多,導致死麵與皺皮。


7.冷水開蒸、火力適當:冷水開始蒸,是讓溫度逐漸增高,麵體的膨脹發展循序漸進,避免塌陷與死麵。火力適當是與鍋具對應的,比如竹蒸籠或多層蒸煮,透氣良好,火力太小就蒸不熟;而我的單層鋁蒸籠,蒸層空間很小,火力必須控制在中小階段。我點火以後大約7分鐘,預留的小縫有很熱的蒸氣冒出,再經15分鐘(或許還可減兩分鐘)關火,靜置兩分鐘,把蒸籠移到桌上,緩緩掀開蓋子,這次做饅頭的成績單就呈現了。


8.少用手粉:水分50%以內的麵團,揉到三光以後完全不會黏手,我的手粉僅在搓成長條狀和切割以後,靜置階段,為防麵團黏桌面才少量使用。


9.不必基本發酵:做饅頭是在和酵母菌搶時間,搶在氣泡形成前就把麵團切割整型完畢,然後喝杯茶翹二郎腿等候蒸煮時機。基本發酵後的麵團,再怎麼桿壓,氣泡都在,而且發展速度很快。我曾思考,老師都說水合作用與發酵有助於美味形成,做饅頭這麼短的時間,效果受限,解決辦法大概就是做老麵了,我試過做麵包使用的冷藏中種法,確實有所助益。不過以直接法做出來的饅頭已經很迷人,把冷卻的饅頭放入冰箱,要吃的時候用電鍋蒸一下,較第一次出籠時更適口,並不比老麵饅頭差太遠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infa 的頭像
    zinfa

    zinfa@新化老街咖啡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