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緬甸咖啡地圖」網頁位址:http://zinfa.myweb.hinet.net/myanmar/myanmar.htm
「咖啡的地圖」網頁位址:http://zinfa.myweb.hinet.net



  「緬甸咖啡地圖」實際上是與「斯里蘭卡咖啡地圖」同時自2006年10月開始蒐集資料的,當時選擇先進行斯里蘭卡。而10個月以來歷經親人變故和工作、私人之瑣事,僅在3月將斯里蘭卡做出來,然後又耽擱了幾乎五個月,今日始又完成這一篇。


  最初立意將各個國家的咖啡生產地區和概況,以地圖方式表達,是著重在地圖部分。文字因為必須牽涉考證,並非我的專長,恐怕動輒謬誤,反而不妥,所以僅是簡單說明即止。沒想到後來仍必須廣蒐資料,化為文字,地圖才能夠依據敘述畫出來。所以自上一篇斯里蘭卡起,「咖啡地圖」的文字便多了起來。


  多出來的文字並不都著眼於咖啡,而是涉及地理和歷史等人文素材。我既然花費時間閱讀了資料,卻因為「咖啡地圖」用不著而捨棄,日後又完全遺忘,那真是太可惜了,所以便順手整理,一併寫出來。


  緬甸,距離台灣頗遠,平常也沒什麼關聯,怎知蒐集資料之後,一篇又一篇深具張力的故事衝擊著心胸。我以「故事」來形容這些資料,其實是不妥當的,因為所有事件裡面,都有著血淚的凝聚。而追根究底,人類因私慾和權力野心所引發的戰亂,扭曲了太多太多太多人的天倫夢境!


  緬甸,還有好多資料可以寫,比如金三角的「佤邦特區」、「果敢特區」、「第四特區」……等等,但與這篇文字的主旨偏離太遠了,提供幾個網頁和部落格連結作為參考,顯然台灣還有不少人念念不捨那些個地方。


  十幾年前,曾有來自緬甸的雲南籍女同事,她們那特殊的說話腔調猶在耳畔,多時不見,近來可好?





緬甸簡史



  過去,我們琅琅上口:「緬甸的首都是仰光(Yangon)。」


  但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突然宣布遷都到賓馬拿(Pyinmana),甚至說新都名為「奈比多」(Nay Pyi Taw),據了解,奈比多的意思是「帝王之都」。今日緬甸是一個軍人專政的國家,重要官員和首長幾乎都由將領擔任,遷都這麼一件大事,可以暗中計劃,然後迅速行動。


  緬甸地區由於山川阻隔、地形崎嶇,種族甚為複雜。1886年,英國佔領本地,併入大英國協屬下的印度,成為印度的一省。1937年緬甸脫離印度帝國,成為大英帝國的緬甸本部。第二次世界大戰,1942年,日軍攻據緬甸,1945年日本戰敗,英國繼續擁有緬甸。1947年,緬甸本部領袖翁山(Aung San)率少數民族邦國(state)的領袖,共同向大英帝國爭取獨立。1948年1月4日,緬甸聯邦成立。此後緬甸經歷一連串政治鬥爭和軍人舉兵奪權,迄今猶未停歇。1989年緬甸當局將其英文國名Union of Burma改為Union of Myanmar。2005年11月7日因戰略思維,緬甸政府宣佈由仰光遷都至奈比多。


  我們經常在媒體上聽聞的「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就是翁山的女兒,翁山在爭取獨立後不久遭暗殺身亡。翁山蘇姬曾留學英國,後來返國以非暴力的手段倡導民主政治。1990年大選,她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得絕對優勢,理應成為緬甸的國家總理,但軍人拒絕交出政權,引發國際間的巨大迴響。她因此在1990年獲薩哈羅夫獎、1991年獲諾貝爾和平獎。她將諾貝爾獎金130萬美元捐出,交付信託,為緬甸人民的健康與教育出力,而她自己則長期遭受軍政府的軟禁。


  緬甸依恃其自然環境,物產應該很充裕,而且緬甸的水力資源和礦藏非常豐富,必然能夠提供人民富足的生活條件。事實上緬甸自英國統治下獨立的初期,經濟情況還很不錯,但是連年政爭和軍事動亂,緬甸遂淪為貧窮艱困的國家。



緬甸的行政區



  緬甸的行政區很有意思,聯邦政府之下,分為7個省(division) 7個邦(state)。原來緬甸的地形複雜,種族也繁多,其中緬族人數最多,約佔65%,居於中央地帶「緬甸本部」,少數民族則在周邊成立數個邦國。1947年緬甸本部率各邦國向英國爭取獨立,行政區經過調整,形成7省和7邦,共同組織緬甸聯邦。


  7省大體劃分自緬甸本部,分別為:實皆省(Sagaing)、勃固省(Bago)、馬圭省(Magway)、曼德勒省(Mandalay)、德林達依省(Tanintharyi)、伊洛瓦底省(Ayeyarwady)、仰光省(Yangon)


  7邦為:克欽邦(Kachin)、克耶邦(Kayah)、克倫邦(Kayin)、欽邦(Chin)、孟邦(Mon)、若開邦(Rakhine)、撣邦(Shan)


 

金三角

  說到緬甸,不能不提「金三角(Golden Triangle)」。金三角是指緬、泰、寮等國北部(部份資料認為還應包括中國雲南省南部和越南北部)的交界地區,此處交通閉塞、山巒綿延,以盛產罌粟,並透過軍閥與毒梟,加工製成鴉片和海洛因等毒品而聞名世界。金三角裡面,緬甸的領土佔最大面積,一百多年前英國人在這裡開始種植罌粟,從此罌粟幾乎成了緬北山區農民的唯一經濟農作物。


  中南半島民族與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不論是地緣或血緣,都極為接近。中國明朝末年,部分皇室成員和官兵流亡到緬北山區,成為當地頗為強大的地方勢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為協同盟軍對抗中南半島的日本部隊,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為號召,組織遠征軍進入中南半島。遠征軍泰半陣亡,部分於戰後返回中國,還有一小部分留下來,與當地山民共同生活並且通婚。


  民國38年,國民黨與共產黨內戰,失利潰敗,西南地區的國民政府軍未能及時撤退,就由雲南取道中南半島轉進台灣,其中又有少數留在邊境成為「反共救國軍」,輾轉叢林,與中、緬、泰、寮等國的共產黨部隊,甚至是政府軍隊進行叢林游擊戰。民國50年,經由國際調解,台灣政府撤收軍隊和眷屬來台定居,今日南投縣清境地區老兵,即是這次行動的成員。然而還有少數人員不接受安排,留下來成為金三角的居民,他們具備作戰的能力和武器。這些人民,不分華人、土著,或是通婚的後代,為了生存與維持武力,便擴大栽種罌粟,成為世界上主要的毒品來源。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曾在金三角地區推展毒品作物替代計劃,希望輔導農民以栽培其他作物,如糧食、水果、茶葉、橡膠、咖啡……等,來取代罌粟種植,期能達到消弭毒品之目的,但成效尚未彰顯。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7%AC%E7%94%B8&variant=zh-tw
http://tw.myblog.yahoo.com/freedom-homeland/
http://shanstatenews.googlepages.com/
http://tw.myblog.yahoo.com/swang4212/


 


 
緬甸咖啡概況

  以地理位置來看,緬甸介於北緯10度到28度之間,全境幾乎都有種植咖啡的條件。尤其北部主要是高原和山地地形,高度500公尺到3000公尺,年雨量大約1500mm~2000mm,而且多半是濃深的樹林,可以說是阿拉比卡咖啡成長的絕佳處所。


  1885年,天主教神父將咖啡引入南部的德林達依省(Tanintharyi Division)。


  1930年英國人在撣邦(Shan State)北部開闢大型咖啡農場(Chaungue Farm),是緬甸咖啡農場經營的開端。1968年,咖啡農場和加工廠收歸國營。1994年以後,緬甸政府鼓勵個人與民營企業投身種植咖啡以及咖啡農場事業。


  如前所說,緬北是「金三角」的一部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此鼓勵農民種植咖啡,雖未獲得預期效果,但農家通常還有十幾二十株咖啡樹留存,在疏於照料之下,任意採收,用最原始的日曬法乾燥,並以敲擊法去殼,生產著少量阿拉比卡咖啡豆。除了金三角,其他地區也不乏這樣的型態,小農或後院栽植處理法所生產的咖啡豆,約佔全國阿拉比卡咖啡豆產量的80%。由於咖啡種植者通常不喝咖啡,而且資訊閉塞,很難自行獲得先進的栽種、採收、處理和倉儲等知識,縱然自然條件優越,偶有驚豔成品,絕大多數還是落得品質粗劣的評定。


  近年政府大力推展咖啡產業,甚至誇口「三倍速開發咖啡農場以取代罌粟種植」,實際成效落差甚大,但畢竟是發揮了影響力,各省(邦)幾乎都有已經開發或正在開發中的咖啡農場,這其中以撣邦的種植面積和生產量最大,絕大多數屬於阿拉比卡種。而曼德勒省的丙武崙(Pyin Oo Lwin)以及撣邦的Naungcho、Taunggyi則是緬甸咖啡的重要產地。


  丙武崙舊名眉苗(Maymyo),高度大約1100公尺,景緻優美,是有名的避暑度假勝地。這裡種咖啡的歷史很早,開發的農場面積也最廣,政府與私人企業設立的咖啡研究、育種、訓練和推展機構更以此地為中心。所以,丙武崙是目前緬甸咖啡業的重鎮。


  根據官方的資料,2004/05季緬甸咖啡豆產量為3615公噸,其中2611公噸是阿拉比卡種,1004公噸為羅布斯塔種。緬甸由於產業知識和資本貧乏,咖啡櫻桃的處理多數還是自然乾燥法,只有大型農場才有少量濕處理設備。


  大略估計,每年約有750公噸咖啡豆留在國內消費和加工,其餘則外銷。緬甸咖啡的外銷很特別,阿拉比卡咖啡多數種植在北部,收成之後,農民經常就近私自與鄰國進行「邊境交易」,方式不拘束為現金,也可以以物易物;而羅布斯塔咖啡豆多數產自南方,轉運到仰光輸出比較方便,是正常的「國際貿易」。由於邊境交易盛行,緬甸咖啡的實際產量和貿易數量在統計上很不容易,縱使是政府部門公佈的文件都不一定準確。


  緬甸咖啡業的自然條件絕佳,品質和產量卻處於低水準,目前經由私人甚至是外資企業(主要為Golden Triangle Eco-Resources)的介入,除了直接開墾農場,也對小農戶進行教育訓練,希望經過一連串的努力,不久以後能夠在世界咖啡市場嶄露頭角。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http://www.fao.org/docrep/008/ae938e/ae938e00.htm#Contents
http://www.fao.org/docrep/003/x6938e/x6938e05.htm#bm5.9
http://www.fao.org/docrep/003/x6938e/x6938e05.htm#bm5.10
http://tw.myblog.yahoo.com/pindonkapi-twkapi/article?mid=369&next=362&l=a&fid=11
http://tw.myblog.yahoo.com/pindonkapi-twkapi/article?mid=1107&prev=2005&next=638&l=f&fid=41
http://www.myanmar.com/myanmartimes/MyanmarTimes14-277/fnb018.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in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